产学共育专才 倍增发展动能
- 职业训练局副主席 庄坚烈先生
-
在国家支持下,香港正积极推动八大中心的发展,为经济注入新动力。然而,经济转型必须有足够的人才及人力配合。近年来,业界对专才及技能的要求与日俱增,这凸显香港教育体系在满足产业发展所需技术人才方面的挑战。职业专才教育被视为培育技术专才的主要途径,面对新的人力需求结构,我们必须结合香港的特点,集合力量发展职业专才教育,为业界培训具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并能迅速融入职场的新一代人才,成为香港产业发展的长远动力。
技能需求日增 行行觅专才
根据劳工及福利局去年11月公布的《「2023年人力推算》报告(注1),香港在2023年面临约五万人的人力短缺,影响各行各业。预计到2028年,整体人力短缺将增加至18万人,其中「熟练技术人员」的缺口约为60,000至65,000人,而「经理、主管及专业人员」的缺口则在27,000至32,000人之间。以建造业及城巿运作为例,其供求差额分别高达55,000人及44,000人,对香港经济发展及社会民生造成极大压力。随着经济转型及各行业加强应用科技,工种及技能需求也不断改变。劳动人口必须适应巿场的转变,增强数码科技能力(包括人工智能应用)和数据分析能力,以保持其就业竞争力。
-
世界经济论坛在1月发布的《就业未来报告2025》指出,在2030年前将会有9,2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但同时会出现1亿7千万个新工作。面对人工智能、数码化及新能源的广泛应用,相应的专才岗位亦会大量增加。政府、业界及教育机构必须迅速协作,应对就业人口与行业所需技能之间的落差,并投放资源培训及提升专业技能,将人才导向高技能需求的高增长行业。
业界走进校园 助力职学联通
以我从事的工程行业为例,业界长期面对人手不足及青黄不接的挑战。建造业议会2023年的人力预测报告(注2)显示,熟练/半熟练工人及专业人员的短缺预计在16%至25%之间,某些技工工种的短缺甚至超过25%。随着新建筑技术的广泛应用,前线工人以至高级管理人员均须投入时间与精力,掌握建筑信息模拟、安全智慧工地系统、数码工程监督系统、组装合成建筑法及机电装备合成法等应用知识。业界不但需要更多人力,更需要能够熟练应用技术的专才,以负责项目的监督及管理。
因此,业界积极向职专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将行业所需的新技术纳入教学课程。职业训练局「职学计划」及工读学士等双轨课程,为职专学生提供在职培训机会,让他们边学边做,汲取实战经验。我在今年初出席了职业训练局在IVE(青衣)设立的创新建筑技术中心开幕典礼,该中心设有模拟的工地场景,学生可学习使用数码工具检测工程质量及安全,并了解最新建筑技术的应用和实务技巧。若业界能积极参与及提供意见,职专课程定能更紧贴企业的技能需求,从而培育出掌握实务技能及更快适应工作的毕业生。
-
以专才为目标 赋能高质量发展
香港现正推动的八大中心发展,包括国际创科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等,均特别需要技术型、应用型专才。我认为,各行各业应善用职专教育、「思考与实践」并重、融合课室及职场学习的特点,加强与职专院校合作,以更有效地培育专才。近年,本地院校推出多个应用学位课程,更重视职学并行的教育模式,未来业界在教育体系中必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除了培育年轻学生的职前课程,持续进修亦是人力资源的重要一环。持续进修帮助在职人士提升能力、开启专业晋升阶梯。职业训练局辖下各机构成员一直致力配合业界所需,开办多元化的在职培训课程,包括持续专业发展课程,以及由证书至硕士程度的颁授学历课程等,当中不少获政府持续进修基金或Vplus专才进修资助,帮助在职人士掌握新技能,投身新兴产业。我期望业界与院校在不同行业及教育阶段中加强合作,共育专才,携手推动香港社会及经济发展。
注1: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2023年人力推算」简报
注2:建造业议会人力预测报告,2023年2月
参考资料:
职业训练局—建筑、土木工程及建设环境业人力更新报告2024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5: 78 Million New Job Opportunities by 2030 but Urgent Upskilling Needed to Prepare Workfo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