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共育專才 倍增發展動能
- 職業訓練局副主席 莊堅烈先生
-
在國家支持下,香港正積極推動八大中心的發展,為經濟注入新動力。然而,經濟轉型必須有足夠的人才及人力配合。近年來,業界對專才及技能的要求與日俱增,這凸顯香港教育體系在滿足產業發展所需技術人才方面的挑戰。職業專才教育被視為培育技術專才的主要途徑,面對新的人力需求結構,我們必須結合香港的特點,集合力量發展職業專才教育,為業界培訓具備專業技術、應用能力,並能迅速融入職場的新一代人才,成為香港產業發展的長遠動力。
技能需求日增 行行覓專才
根據勞工及福利局去年11月公布的《「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註1),香港在2023年面臨約五萬人的人力短缺,影響各行各業。預計到2028年,整體人力短缺將增加至18萬人,其中「熟練技術人員」的缺口約為60,000至65,000人,而「經理、主管及專業人員」的缺口則在27,000至32,000人之間。以建造業及城巿運作為例,其供求差額分別高達55,000人及44,000人,對香港經濟發展及社會民生造成極大壓力。隨著經濟轉型及各行業加強應用科技,工種及技能需求也不斷改變。勞動人口必須適應巿場的轉變,增強數碼科技能力(包括人工智能應用)和數據分析能力,以保持其就業競爭力。
-
世界經濟論壇在1月發布的《就業未來報告2025》指出,在2030年前將會有9,200萬個工作崗位消失,但同時會出現1億7千萬個新工作。面對人工智能、數碼化及新能源的廣泛應用,相應的專才崗位亦會大量增加。政府、業界及教育機構必須迅速協作,應對就業人口與行業所需技能之間的落差,並投放資源培訓及提升專業技能,將人才導向高技能需求的高增長行業。
業界走進校園 助力職學聯通
以我從事的工程行業為例,業界長期面對人手不足及青黃不接的挑戰。建造業議會2023年的人力預測報告(註2)顯示,熟練/半熟練工人及專業人員的短缺預計在16%至25%之間,某些技工工種的短缺甚至超過25%。隨著新建築技術的廣泛應用,前線工人以至高級管理人員均須投入時間與精力,掌握建築信息模擬、安全智慧工地系統、數碼工程監督系統、組裝合成建築法及機電裝備合成法等應用知識。業界不但需要更多人力,更需要能夠熟練應用技術的專才,以負責項目的監督及管理。
因此,業界積極向職專教育機構提出建議,將行業所需的新技術納入教學課程。職業訓練局「職學計劃」及工讀學士等雙軌課程,為職專學生提供在職培訓機會,讓他們邊學邊做,汲取實戰經驗。我在今年初出席了職業訓練局在IVE(青衣)設立的創新建築技術中心開幕典禮,該中心設有模擬的工地場景,學生可學習使用數碼工具檢測工程質量及安全,並了解最新建築技術的應用和實務技巧。若業界能積極參與及提供意見,職專課程定能更緊貼企業的技能需求,從而培育出掌握實務技能及更快適應工作的畢業生。
-
以專才為目標 賦能高質量發展
香港現正推動的八大中心發展,包括國際創科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等,均特別需要技術型、應用型專才。我認為,各行各業應善用職專教育、「思考與實踐」並重、融合課室及職場學習的特點,加強與職專院校合作,以更有效地培育專才。近年,本地院校推出多個應用學位課程,更重視職學並行的教育模式,未來業界在教育體系中必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除了培育年輕學生的職前課程,持續進修亦是人力資源的重要一環。持續進修幫助在職人士提升能力、開啟專業晉升階梯。職業訓練局轄下各機構成員一直致力配合業界所需,開辦多元化的在職培訓課程,包括持續專業發展課程,以及由證書至碩士程度的頒授學歷課程等,當中不少獲政府持續進修基金或Vplus專才進修資助,幫助在職人士掌握新技能,投身新興產業。我期望業界與院校在不同行業及教育階段中加強合作,共育專才,攜手推動香港社會及經濟發展。
註1: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2023年人力推算」簡報
註2:建造業議會人力預測報告,2023年2月
參考資料:
職業訓練局—建築、土木工程及建設環境業人力更新報告2024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5: 78 Million New Job Opportunities by 2030 but Urgent Upskilling Needed to Prepare Workfo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