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树木渊源深远 背后藏有趣故事
THEi高科院师生编制树木图鉴 冀加深市民对树木认识
-
「紫薇」、「黄榕」、二乔「木兰」……这些动听的名字原来并非人物角色专属,也是香港景观树木的品种名称。
香港的树木品种多不胜数,习惯在「石屎森林」生活的巿民,难以了解树木背后的渊源故事;例如「桑」树的名称原来与一则「丧」事、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有关。为了让市民加深了解本地的树木,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THEi高科院)园艺树艺及园境管理(荣誉)理学士课程师生,花了超过一年时间,阅读了过千份文献,走访港、九、新界,遍寻郊野深山至闹市街角,汇编出《香港100种景观树木图鉴》(《图鉴》)一书。
负责主编《图鉴》的THEi高科院环境及设计学院署理院长张浩博士指,此书深入浅出地介绍100种香港高观赏价值的树木,除了树木的外貌特征、生长习性、花果期等资料外,亦提供其名字由来的渊源故事、中草药方面的应用价值等。内容由几位副主编及编委亲身实地考察及拍摄,期望为有志于研究本地植物及爱好者提供有用参考,同时宣传香港地区植物的多样性,以及提高巿民对树木的识别能力和保护意识,让读者享受到树木鉴别的乐趣。
遍踏各区 深入郊野 为集齐100种树木研究
要齐集100种香港景观树木的照片和资料,过程并不容易。《图鉴》副主编之一、THEi高科院园艺树艺及园境管理(荣誉)理学士毕业生邱佩晴(Gladys)表示,当团队决定了目标收录的100种树木后,单是要找出有关品种在香港生长的地方,便已经花上四、五个月时间,部分更要走进深山才可找到踪迹。她说:「找到树木之后,亦要定时观察其生长周期,以及拍照做记录。过程中,我们才发现一些树木原来不会开花或者结果,所以每种树木都最少要观察一年才可下定论。」
撰写树木介绍的部分,同样殊不简单。几位副主编需要根据学术研究和文献纪录,撰写相关树木的观察报告;并将有关的历史故事收录其中,让《图鉴》的内容更丰富。Gladys举例说:「以桑树为例,《搜神记》就记载了一个关于白桑树起源的故事:一名妇人为了找回失踪的丈夫,许诺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寻回她丈夫的人,然而却是一匹马带著她的丈夫回来,她唯有恨心将女儿下嫁于马匹。她的丈夫得知后,愤而杀死了该匹马,剥下马皮放在后院,女儿却与马皮同告失踪。后来,村民在一棵树上发现丝绸和茧,相信是年轻女儿与马的化身,便以这则『丧』事,命名该树为『桑』树。」
Gladys现时在一间社会企业担任助理项目经理,负责推广都市农业,期望更多人关注城市绿化及树木培育等议题。她说:「植物背后有很多故事和有趣之处,我们希望《图鉴》除了作为业界的工具书外,亦可以为树木爱好者提供有用及有趣的资讯,成为他们喜欢的收藏书。」
自小热爱植物 参与编委工作 冀加深市民对树木了解
《图鉴》的编委、THEi高科院园艺树艺及园境管理(荣誉)理学士应届毕业生张绮文(Anthea)同样指出,书中树木的介绍均生动有趣,相关的历史和故事也引人入胜,是大人、小朋友均适合的读物。她希望《图鉴》的出版有助更多人认识香港的树木,了解它们有趣和珍贵之处。
Anthea自小喜欢绿油油的户外环境,小时候父母已经常带她去住所附近的市镇公园游玩,时至今日,在公园度过悠闲时光仍是她最爱的假日活动之一,例如野餐和散步。对绿色植物的喜爱推动她于中学毕业后选择升读THEi高科院园艺树艺及园境管理课程,期间她除了学到植物学的知识,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科学、树艺和环境、可持续园境管理等范畴的知识。在学院及老师安排下,她更获得实习及兼职工作机会,参与乡郊保育资助计划下有关新界梅子林的树木调查项目,以及担任港珠澳大桥的园艺及树木管理工作,累积实战经验。
今次Anthea参与《图鉴》的编辑工作,主力将英文内容翻译成中文,例如学术文献,以及辅助拍摄树木照片。她认为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并说:「在疫情期间,我们外出考察的机会无可避免地减少,今次编书正好让我有机会看遍全港各区的树木。香港郊野的生物多样性高,单计景观树木已为数不少,今次的《图鉴》中,有些树种我之前也并不认识。由一开始的迷惘,到现在能够分辨更多树木的特征,让我获益匪浅,亦有助我日后在园艺、树艺及园境管理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