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資訊 新聞公布 新聞公布 2022

[院校動態] HKDI Gallery 呈獻
「萬物有靈:藝術與科技共生展」

  • news-from-institutions-hkdi-gallery-proudly-presents-hylozoism-an-arts-technology-exhibition-01

    「萬物有靈:藝術與科技共生展」展出多件媒體藝術作品,旨在展示創新科技與藝術共存的概念

  • news-from-institutions-hkdi-gallery-proudly-presents-hylozoism-an-arts-technology-exhibition-02

    「萬物有靈:藝術與科技共生展」展出多件媒體藝術作品,旨在展示創新科技與藝術共存的概念

  • news-from-institutions-hkdi-gallery-proudly-presents-hylozoism-an-arts-technology-exhibition-03

    鮑藹倫的《靈基因》(“F10ra 0”)— 一種多感官體驗,帶領觀眾逐漸沉浸於人工智能中

  • news-from-institutions-hkdi-gallery-proudly-presents-hylozoism-an-arts-technology-exhibition-04

    林欣傑在《天屏地園》中融合了世界、地球和人的概念

  • news-from-institutions-hkdi-gallery-proudly-presents-hylozoism-an-arts-technology-exhibition-05

    《感應流 2022‧不可視‧不可聽》是坂本 龍一和真鍋 大度設計的數據視效化裝置

  • news-from-institutions-hkdi-gallery-proudly-presents-hylozoism-an-arts-technology-exhibition-06

    fuse*的《人工植物學》— 透過機器學習的演算法創造一系列植物學插圖

  • news-from-institutions-hkdi-gallery-proudly-presents-hylozoism-an-arts-technology-exhibition-07

    菲力浦‧畢斯雷和他的團隊透過《樹叢》展示了在未來的建築中共生共活的理念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及旗下的 HKDI Gallery 舉辦「萬物有靈:藝術與科技共生展」展覽,向公眾展示國際知名藝術家、具標誌性的媒體藝術作品。

HKDI 一直致力與世界各地不同的博物館、設計院校和設計師合作,推動香港設計教育發展, 同時促進業界、學生及設計愛好者之間的交流。「萬物有靈:藝術與科技共生展」於 2022 年 12 月 3 日至 2023 年 4 月 2 日期間在 HKDI Gallery 舉行,同時以虛擬形式在網上展出,與觀眾一同探討藝術與科技共存的概念,以及人類與大自然的互動方式。

HKDI 院長王麗蓮博士表示:「我們非常高興能舉辦『萬物有靈:藝術與科技共生展』。藝術和科技都是 HKDI 致力發展的重要範疇,因此已於 2022 年 9 月開始提供嶄新的藝術科技課程。 學院亦為學生提供延伸學習課程,讓他們學習在標準課程以外的新知識和技能。今次展覽不但為學生提供更多課外學習機會,更希望能啟發公眾的好奇心,引起他們就藝術與科技、人與大自然、虛擬與現實之間互相交織的關係展開討論。」

談及展覽策展方向,策展人鄺佳玲及林欣傑表示:「創新科技與藝術概念的融合,正是對當下與未來的回應。是次展覽的五件作品,如五行運世,呈現新自然(neo-nature)及人與自然之 間的關係之餘,更帶出了共存的概念。」

「萬物有靈:藝術與科技共生展」展示了人類與科技共同創造的新生態。一系列的作品利用 大自然裡不同生物的共存,以及地衣的共生概念——由真菌與藻類結合而成的共生體,呈現了對未來生態共生的願景。

今次展覽邀請了五個媒體藝術創作單位,其中兩位香港的藝術家——鮑藹倫和林欣傑受委託以探索藝術與科技介入大自然的可能性為主題,創作兩件全新作品。 國際藝術家陣容則包括日本音樂傳奇人物坂本 龍一、媒體藝術家真鍋 大度、義大利藝術家團隊 fuse*以及生活建築系 統團隊 / 菲力浦 ‧ 畢斯雷 (Living Architecture Systems Group / Philip Beesley)。

鮑藹倫的《靈基因》(“F10ra 0”)以香港巿花紫荊花為研究主題,追溯第一株洋紫荊在香港出現的故事。這個裝置以紫荊花的基因轉化成的聲音為主軸,旨在讓觀賞者於沉浸式體驗中,從節奏感受層層遞進的人工自然。《靈基因》讓觀賞者想像人工智能如何演譯存在和本質的相互作用。如果 DNA 是神的語言,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透過 DNA 解碼而從每種生物中取得更深層次的訊息?在今次展覽中,鮑藹倫將 DNA 的訊息轉換成聲音,希望拉近觀眾與紫荊花基因研究之間的距離。

林欣傑的園圃作品《天屏地園》,其靈感來自國際錄像之父白南準的作品《電視花園》。《天屏地園》模仿常見於室內垂直農法的技術 —LED 光譜植物種植法。電腦通過機器學習及分析 24 小時新聞直播的動態及顏色光譜,將數據傳送至《天屏地園》在高處的電視螢幕中,令到這個「天空」螢幕除了提供資訊給大眾,同時亦為園內植物提供光線。人工虛擬現實與真實交互影響,生命被虛實雙向刺激,並與之反饋,造成循環共生的狀態。

觀眾除了可在現場見證這個虛實交織而成的共生循環外,也可以在社交媒體上觀看《天屏地園》直播,實時見證植物每分秒的成長瞬間,並思考科技與自然在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下,帶來的可能性。

《感應流 2022‧不可視‧不可聽》是由著名的日本音樂傳奇人物坂本 龍一和媒體藝術家真鍋 大度設計的數據視效化裝置。作品透過天綫收集環境中的電磁波,並通過程式,將數據轉化成視覺與聲音,於高清螢幕和揚聲器中播放,讓觀眾能實時體驗人類無法感知的電磁波。觀眾也可透過控制器改變波長頻率,去感受各種電磁波以及不斷變化的視覺與聲音。這件作品體現出積極參與於智能手機通訊中,但又經常不被注意、不被看見的電磁波。

《人工植物學》是一項持續進行的項目,透過機器學習的演算法,探索植物學插圖的潛在表達 能力。在發明攝影術之前,植物學插圖是記錄不同植物樣貌的唯一方法,並讓物理學家、藥劑師及植物學專家用於識別、分析和分類的工作。《人工植物學》從公共領域的庫存檔案中,收集不同流派中的重量級藝術家所繪畫的植物插圖,包括 Maria Sibylla Merian、Pierre-Joseph Redouté、Anne Pratt、Marianne North 和 Ernst Haeckel。藝術團隊 fuse*通過訓練機器學習系統 GAN(生成對抗網路),創造出跟原本圖像極為相似的新人工圖像。機器透過創造新的語言、 捕捉人類和自然所負載的資訊和藝術特質,重新闡述圖像內容,並從所學到的數據中建立一套全新系統,同時重新定義顏色、形狀、細節和紋理之間的關係,期望有助創立新物種、類別和形態的可能性。

《樹叢》由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教授菲力浦 ‧ 畢斯雷領導, 與生活建築系統團隊(Living Architecture Systems Group)以及多個合作伙伴共同協作,曾於 2021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展出。它建構了一個改革世界的願景,在未來的建築道路上找尋與植物、動物、惰性物質共生共活的理念。影像與音效環境連動,空間中似有無數世界陷入混雜無章的狀態,然而轉眼間新的生命又再次躍起。畢斯雷與合作夥伴展現出一個開放又持續變化及共享的世界,以取代那些分割人們的僵硬封閉領域觀。在疫情肆虐下,畢斯雷在一個不斷擴充和轉型的世界中探索生活的可能性,並表達了他對相互依存和共生的願景。

為配合社交距離政策,展覽將採用分段式入場安排,並設館內參觀人數限制。觀衆需於網上預約參觀時段:https://hkdigallery_exhibition2223_admission.eventbrite.com。有關「萬物有靈: 藝術與科技共生展」最新的衞生預防措施及安排 , 請瀏覽HKDI Gallery網站。

 

 萬物有靈:藝術與科技共生展
 展覽日期:   2022 年 12 月 3 日至 2023 年 4 月 2 日
 (逢星期二、12 月 11 日休館)  
 展覽開放時間:  上午 10 時 – 晚上 8 時
 地址:  香港新界將軍澳景嶺路 3 號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 Gallery
(港鐵調景嶺站 A2 出口)
 網站: www.hkdi.edu.hk/tc/hkdi_gallery/exhibition/artstech        
 Facebook 及 Instagram:         hkdi.gallery
 查詢詳情:  3928 2566  / hkdi-gallery@vtc.edu.hk    
 

所有進入院校設施的訪客,必須使用「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出示「疫苗通行證」的「藍碼」 。

傳媒查詢:2566 8988 / 2807 0087

關於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為 VTC 機構成員。HKDI 於 2007 年成立,旨在成為卓越的設計院校, 提供具國際水平的設計教育及持續進修課程,包括建築、室內及產品設計、傳意設計、數碼媒體,以及時裝及形象設計,為創意工業培育優秀的設計人才。學院採取「思考與實踐」的教學理念,透過多元化的設計課程,加強學生對文化及環保的觸覺,促進跨學科的融匯交流,以啟發學生的創作思考。學院與業界保持緊密聯繫,透過與設計業界合辦的項目及實習計劃,讓學生獲取工作經驗,同時積極為學生提供海外交流的機會,拓闊國際視野。 網址:www.hkdi.edu.hk

關於 HKDI Gallery
隸屬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 HKDI Gallery 是個充滿活力的展覽空間,致力於展示頂尖 的國際設計展覽和當代設計議題,支持 HKDI 成為亞洲的設計教育重鎮,並於香港積極推廣設計文化。

HKDI Gallery 與海內外不同單位合作,如國際知名博物館、設計師、策展人等,以當代設計為議題,每年舉辦一系列涵蓋平面設計、建築、時裝、產品設計及多媒體等類別的頂尖展覽,包 括 Zaha Hadid Architects 展覽、西班牙國寶級建築師 Rafael Moneo 回顧展、日本知名設計師藤 原大個展、奧斯卡獎得主葉錦添個展、香港著名設計師靳埭強個展、德國工業設計師 Konstantin Grcic 亞洲大型個展 , 以及二十世紀日本海報展等。通過舉辦各種國際展覽,HKDI Gallery 化身成教育場所,讓修讀設計的學生、設計界人士和大眾共聚於此,從大師作品中學習,並藉由量身定制的導賞團、講座和小組討論等活動與學院內人士積極互動交流。 網址:www.hkdi.edu.hk/hkdi_gallery

策展人:

鄺佳玲

鄺佳玲是一位駐香港的國際媒體藝術策展人、項目監製、作者以及教育者。她現為微波國際新 媒體藝術節的項目總監以及 SIBLYS 的創辦人,旨力推動藝術與科技在創意產業上的協作項目。 她擁有超過十五年工作經驗,近年策展及參與的項目多元, 包括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2022、台北未來媒體藝術節 2021、連點線上誌及展覽 2021、線上展螢火連城 2021 以及串媒體
敍事實驗項目——2022 年的《半半之書》、2020 年的《生死牆》等。她曾被邀在多個國際藝術節及場合演講,包括深圳媒體藝術節、柏林的 Transmediale、奧地利林茲的 Ars Electronica、 韓國光州的 ACT Festival、台灣的 AND、日本的電氣通訊大學及香港影視娛樂博覽等。現同時於香港知專設計學院、香港城市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兼任講師。
www.microwavefest.net

林欣傑
媒體藝術家,香港及台灣藝術與科技團隊 Dimension Plus 共同創辦人暨藝術總監以及複合空間 openground 創辦人。
作品曾於奧地利媒體藝術節電子藝術大奬(Prix Ars Electronica)、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祭等國際知名藝術節獲獎,並於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及藝術節展出,包括香港藝術館、日本東京新國立美術館、OK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比利時科技藝術雙年展、國立台灣美術館等。
熱衷於媒體藝術教育,一直出任各大專院校的客席教學、副教授及顧問等工作,致力推動數位製作應用於藝術創作中。 https://keithlyk.net/

藝術家:

生活建築系統團隊/菲力浦 ‧ 畢斯雷

菲力浦 ‧畢斯雷是一位加拿大跨界別藝術家及建築師,他的研究在快速興起的反應式互動建築領域中被認可為開創性的貢獻。他所領軍的 LASG 生活建築系統團隊由國際研究人員及創作者所組成,他現任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建築學院及歐洲高等學院的教授,並曾兩次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10 年的《萬物有生》、2021 年的《樹叢》)。

LASG 團隊的作品是通過與國際科學家、工程師及藝術家的合作交流而發展,人員包括工程領導 Rob Gorbet 與 Dana Kulić、來自阿姆斯特丹的 Atelier van Herpen、Salvador Breed 與及 4DSOUND,還有許多其他伙伴。與 LASG 的藝術家、科學家及工程人員之間的合作促使項目富有多元面向與屬性,由高級訂製服系列到複雜電子感應系統均有涉及,實驗性建築項目探索了當前科技外圍的微妙現象以及不斷持續變更的邊界。
www.lasg.ca / https://www.philipbeesleystudioinc.com/

鮑藹倫
錄像及媒體藝術家、策展人,1986 年聯合創辦亞洲最早的錄像和媒體藝術團體之一——錄映 太奇。1997 年聯合創辦並策展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至今;並曾為多個本地及海外展覽策展,包括香港藝術館《數碼演義》、聖荷西 ZERO1 雙年展及柏林 Transmediale 新媒體藝術展 等。電影方面鮑氏曾參與陳耀成、許鞍華及黃真真導演的電影製作。

近年個人展覽包括,2019 年 Para-Site 藝術空間展出回顧展《當家當當家》(What about home affairs),2022 年受 M+及巴塞藝術博覧會委創作電視幕牆公共藝術作品《光之凝》(The Shape of Light)。其作品曾於多個國際電影節及藝術雙年展展出(包括第 49 屆威尼斯雙年展香港展館),並為 VMAC(錄影太奇媒體藝術收藏)、錄像局、格里菲斯大學、龐比度中心、 M+及私人收藏家所收藏。

坂本 龍一
1952 年生於日本東京,1978 年發佈首張個人專輯《千之刃》,同年成立樂隊 YMO。該樂隊解 散後他仍然活躍於各個領域;他為《戰場上的快樂聖誕》(1983)創作的配樂蠃得英國電影學院奬,及後憑《末代皇帝》(1988)獲得格萊美奬等。他持續關心環境與和平等世界命題,創立了森林保育組織《more trees》。2013 年他擔任日本山口情報藝術中心 (YCAM)十周活動的藝術總 監,並在 2014 年為札幌國際藝術節擔任客座總監一職,積極參與藝術界的活動。
http://www.sitesakamoto.com

真鍋 大度
藝術家、編程人員兼唱片騎師。他的工作涉及以不同角度重新思考和結合熟悉的現象與素材, 專注於通過細緻觀察可以發現的現象,以至身體、編程、計算機和數據本身的潛在興趣。
http://www.daito.ws / https://rhizomatiks.com

fuse*(意大利)
fuse*於 2007 年成立,是一所跨界別藝術工作室,研究數位技術在創作上的表達可能性,旨在探討人類、社會與自然現象的複雜性。自成立以來,工作室的方向一直以多媒體裝置及表演的創作為主,其目的是希望通過探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界限去追尋在光、空間、聲音與動作之間的新連結。

在創始人 Luca Camellini 及 Mattia Carretti 的指導下,工作室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在以一種越來越全面的方式去創作新項目;團隊亦非常重視實驗探究以及集體創意,他們的目的是要創造能夠激發靈感創意、刺激思考、擴闊想像與觸碰感知的作品。

fuse*一直關注所在社區的發展,並將之連結其創作以推廣地區文化與知識,也因為這樣的初 衷,他們自 2016 起開始協同製作電子音樂與數位藝術節 NODE。多年以來,fuse*在多個重要 的國際藝術節與機構展出其作品,包括 Mutek、TodaysArt、Sónart、Artechouse、STRP Biennial、 RomaEuropa、Kikk、Scopitone 以及國家大劇院。
https://www.fuseworks.it